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县2008年末单位从业人数总计为17600人,比2004年增加2763人,四年间平均年递增4.3%,主要出现以下特点:
一、我县从业人员的主要特点
1、从所有制情况看:事业、机关、社会团体为主的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下降,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增加。单位就业人数中,公有制单位和私营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两分天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公有制单位就业已失去其主导地位。2008年末,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为7810人,占丹凤县全部单位从业人员的44.4%,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1135人,占全部单位从业人员的6.5%,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652人,占全部单位从业人员的49.1%。其中事业、机关、社团、及其他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为8945人,与第一次经济普查9237人相比下降3.2%,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逐暂失去其主导地位。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变动频繁,增加迅速,2008年末私营企业从业人数为8652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3418人,增长65%,私营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县大部分国营企业相继破产和改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使我县私营经济异军突起,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三产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2008年末,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为37856人,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增加12019人,其中个体经营人员增加 9256人,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发展迅速,200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21931人(包括个体经营户),200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到 30638人。
3、从行业分布上看,五大生产性行业就业人数增长快。2004年,我县工业4374人(包括个体经营户下同),批发零售业4094人,建筑业3079人,其他行业14290人,2008年分别增加到 6966,7486,6818,16586,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59%,83%,121% ,16% 。
4、个体经济为我县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施展的舞台。2008年,我县个体户为8854户从业人员为20256人,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2188户和9256人,数据显示个体户的发展壮大为我县吸纳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存在的问题
1、就业观念亟需更新。在我县每提到就业,人们就想到国家事业行政单位去就业,对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去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业精神,就业观念一直停留在陈旧的思想中,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亟需改变就业观念。
2、从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仍然较大,与经济发展不适应普查数据显示我县2008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数为7810 人,超过全部单位从业人员的 40%之多。
3、就业压力大,剩余劳动力充足。2008年底我县农村劳动力133230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数37856人,仅占劳动力的28.4 %,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仍然缓慢。
4、大企业拉动就业力道不够,规模就业少。我县2008年50人以下就业场所1079个,50—200人就业场所35个,占3.1%不到;200人以上就业场所5个,仅占0.45%。
三、扩大就业的建议
1、加大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更多的劳动力观念上更新,积极投身到新兴的行业中去就业,逐步形成各个行业百花齐放的新就业格局。由于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就业岗位受编制所限,就业岗位相对欠缺,为此只有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民工在外学习一技之长,回家积极创业,为社会为个人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更多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私营经济、个人创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企业上下功夫,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鼓励一部分有创业意识的农民工,积极投身于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例如:核桃的包装,使其能成为超市里的产品,核桃的科学管理,做大做强核桃产业,虽然在前几年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核桃,但是后续的科学管理上跟不上,致使多数核桃产量低,收入少,部分农民将其毁掉等。重点扶持旅游、农家餐饮、商贸流通等创业成本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行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第三产业的新领域,重点支持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服务以及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发展潜力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发展。[!--empirenews.page--]
2、继续开展和扩大劳务输出,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在有关数据表明,丹凤县劳务输出逐年上升,劳务输出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总结丹凤县的具体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必然要继续开展和扩大劳务输出工作,丹凤县现已形成了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劳务输出队伍,南京拉面、温州捕鱼、商洛家政等,要进一步做好这些品牌的效益,使其进一步成为丹凤县劳务输出的主力军,利用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特别是有关部门,在做好输出工作的同时,通过与劳动保障等部门联合,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培训,再创一批劳务知名品牌;在劳务输出的管理中,要健全劳务输出工作的制度,是劳务输出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加强劳动保障服务,建立健全各类档案,对求职人员登记建档,实行动态管理,对已经就业的人员,加强跟踪,为其解决一些劳务纠纷,更好的保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现代社会由于对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对劳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特别是从事服务家政行业的劳务人员,各职业培训、介绍机构在为用工单位招聘员工之前,应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综合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测试,使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合格上岗,持证上岗,在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劳动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给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并对要就业的企业、就业地等进行实地考察后,再签劳动合同,确保输出工作的质量、安全。
3、减少事业机关就业人数,扩大工业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使我县的就业布局逐步合理化、科学化。
4、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加强创业培训,积极鼓励返乡人员投身于创业之中。在外外地就业的人员经过自己的努力,开拓了自己的事业,学会了很多有用的技术技能,多数返乡后都想有自己的事业,利用自己在外所学,为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做好服务工作,对其可行性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的确可行的,政府应对这类人员进行积极的扶持,帮助他们创业,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做好各方面的事务,搞好服务,尽政府的努力使其创业愿望得以实现,也会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周忠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