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面积205,600平方公里,人 口3515万,省会是西安市。
陕西省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天然气和多种矿产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科技教育实力较为雄厚,全省共有4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上千所科研机构,科技综合开发能力、科教人员分布密度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西安市。这里集中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精华,是中国文物古迹最多的省份之一。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地域南北狭长,横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9-16 摄氏度,年降水量 396-802 毫米。自然灾害较多,主要有干旱、 洪水、 冰雹、 地震、 城市环境地质灾害、 土壤腐蚀等,每年都造成较大的损失。
陕西省气象局成立于1955年,负责对全省的气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全省共有12个气象台,104个气象站,职工1820人。省气象局内设9个部门,14个直属单位。
二、气象业务服务情况
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包括气象监测探测系统、气象通信网络系统、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和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气象监测探测系统:全省有地面气象观测站100个,高空观测站4个,天气雷达17部(含新建多普勒雷达6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设备等,此外,还开展农业气象与生态观测、酸雨、沙尘暴、大气成分等观测,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气象监测探测网。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1118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基本覆盖到每个乡镇。
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建有计算机局域网,通过卫星通信(VSAT)、地面数字宽带网连接,可以快捷准确地实现国家—省—市—县间气象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制作短时天气预报(0-6小时,Nowcasting)、短期天气预报(1-3天)、中期天气预报(3-10天)和短期气候预测(10天-1年)。近年来,着力在天气预报的精细化上下功夫,省气象台可以制作和发布12小时间隔的区域预报和分县预报,预报准确率也不断提高。主要预报方法是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结合统计、天气图、各类预报系统和指标,由预报员进行综合判断。目前,省气象台制作的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5公里。除常规的降水、气温预报外,还制作流域面雨量、地质灾害、沙尘暴、大气污染等专题预报。
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根据政府、社会和特定用户的需求,开展了决策服务(面向同级政府组织防灾救灾、社会管理、指挥生产等需求)、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交通等)、专项服务(森林防火、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和相应的技术服务。
服务手段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微机服务终端(Microcomputer service Terminal)、移动电话、电子显示屏、气象警报器(Meteorological Warning)、信件等。除了常规天气预报以外,根据政府、社会公众和特殊用户的需要,还开展了卫星遥感干旱、沙尘暴、植被覆盖率的监测,人工影响天气(增雨和防雹Weather Modification and Fog Dispersion、人工消雾Fog Dispersion)、防雷电(Thunder Preventi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果树气象等服务,制作人体舒适度、晨练指数和为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建筑等行业用户提供的专题预报等。
围绕气象业务和服务的需要,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重点研究和开发各类预报方法、业务系统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涉及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及产品的应用、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雷电防护、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各个领域,有效地支持了气象业务和服务的发展。[!--empirenews.page--]